疫情下的品牌思考
01
新品牌和年轻消费者沟通的最佳方式是真诚,最简单的是说大白话、真心话。
02
有一大批新消费品牌,一个月发不了上海的货,基本就废了…很残酷。
03
最好的危机公关方式是做实事,不要做太多无谓的“解释”。
04
这波疫情,会让很多新消费品牌认识到下沉市场的重要性,且加速下沉的动作,前提是在这轮疫情中能活下来…
05
举个例子,某幸的年度爆品椰云拿铁,在失去上海这个大头市场的前提下拿下这样的成绩,是足够的规模以及足够下沉所带来的。
06
中国的物流运输能力绝对是全世界一流,辽宁的2300多吨物资全程冷链,海陆联运到上海只需要两天时间,这种能力,哪个国家都做不到。
07
上海人民的后疫情时代,将注定逃不开“囤货”二字,这轮报复性消费会比之前抗疫三年任何一个时期来得更凶猛。消费品牌们一定要抓住。
08
后疫情时代新消费品牌都有机会面临一次SKU重组或菜单调整,客单价也普遍会上一个台阶。
09
刘耕宏的爆火,再一次证明了抖音在垂直领域的强大的造星能力,千万别天真的以为这背后没有平台的力量。
10
公众号这一中心化的媒介渠道,在疫情当下似乎焕发起了第二春。
11
未来所有品牌都要考虑的问题,在自身和主流消费市场被“封控”的前提下,自己能扛多久?这个指标决定生死,和单纯的现金流又是两个概念。
12
如果2020年的疫情让很多聚焦线上的消费品牌得以崛起,那么奥密克戎是一次对线上线下商业生态的无差别打击。未来,单纯把商业模式和渠道建设在线上或线下,在对抗风险时都不会有明显的区别或优势。
13
蕉下的招股书让市场又看到了一个“为KOL打工”的准上市新消费品牌,也没什么奇怪的,甚至之后IPO的每一个新消费品牌都会是这样的故事模板。
14
上海居民在自救,以上海为大本营的新消费品牌们也在自救,在最短时间内打通供应链,组织团购,这是对平日供应链能力、政府关系、营销基本功的综合性考验,单纯搞“贴牌”的品牌,在这波疫情下几乎只能被动挨打。
15
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,品牌亦如此。比如钟薛高,在疫情刚开始阶段就公开表示不会在上海开展冰激凌社区团购,且号召经销商跟进,这是大局观。
16
上海团长的“商业价值”在未来一定会被挖掘。他们是新一代的KOC,数量庞大、有威信、有群众基础,且可以根据地理位置精准判断出群众消费能力。试想一下,如果品牌们包下几百个团长做种草会是什么效果?